反无人机的推出,无人机将不再“黑飞”
伴随着科技创新,无人机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无论是消费级无人机还是工业级无人机毛豆受到各个领域的青睐。然而在快速崛起的产业背后,无人机带来的安全问题也迅速发酵。随着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无人机扰航、伤人等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这对上述无人机引发的一系列安全性问题,国家主管部门陆续发布了多项指导性文件,地方性法规也正在逐步完善与落实,让无人机不再“任性”飞。
无人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全问题。其中,“黑飞”、扰航等事件的频频发生。
“黑飞”是指一些没有取得私人飞行驾照或飞行器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飞行,也就是未经登记、不被允许的飞行,有一定危险性。按照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我国境内最大起飞重量为250克及以上的民用无人机,拥有者必须按规定实名登记,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是登记系统管理单位,否则,其行为将被视为非法。
据媒体统计,从2015年至2018年,全国约发生30多起无人机“黑飞”扰航事件,存在巨大的社会隐患。如2017年1月15日,杭州萧山机场出现无人机“黑飞”事件。该架无人机已闯入机场净空保护区,飞行高度明显在飞机起落高度区之内,干扰了飞机的正常飞行,影响了飞行安全。2018年5月1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发现4起无人机干扰事件。该事件导致机场出现28架次航班延误,有航班延误长达4小时,机场跑道被迫关闭45分钟。
一位从事无人机开发设计的专业人士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人机在起飞的航道上,如果一旦与起飞的飞机或者着陆的飞机碰撞,很有可能损坏发动机。机组在低高度情况下,应急反应时间短,很容易机毁人亡。“如果无人机撞上行驶中的民航客机,威力可相当于一个小口径的炮弹,直接破坏飞机的制动系统,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他表示。
除了造成航空治理困难,无人机的伤人事件也频频发生。今年五月,北京市朝阳区一名两岁儿童在公园玩耍时被无人机砸伤,脸上留下一道约9厘米的伤口。无独有偶,杭州一名三岁儿童在广场上玩耍时,也被突然失控的无人机所伤,脸部刮伤,缝了五针。
中国民航局民用无人机驾驶员实践委委任代表梁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无人机的旋翼非常快,每秒钟能达到150转以上,另一方面,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无人机本身也有自重,如果无人机在高空出现意外,加上自身的自重,旋翼的旋转速度,就会对市民造成非常大的安全伤害。
为了推动产品的安全使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各国普遍已经将无人机纳入法治“围栏”之中,希望通过监管政策的收紧以及打击力度的增强,不断提升对无人机飞行应用管控的能力与水平。
同时,反无人机技术也由此诞生,在管控无人机黑飞的这一工作中,反无人机系统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反无人机技术的推出到现如今的普及使用,特别是机场,在部署了该系统之后,无人机黑飞事件基本就不再存在了,所以,反无人机系统在防御黑飞无人机这一方面,是必不可少的。